网站建设中~
公司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司新闻 > 行业动态 > 详情
行业动态

2009年畜产品出口情况

发布时间:2014-08-04 15:14:57浏览次数:

(一) 畜产品国内发展概况内发展概况
    我国肉类产量约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9%,其中猪肉约占46%,禽蛋约占39%。2008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7278.7万吨、禽蛋产量为2701.7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781.5万吨,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4.9公斤、20.4公斤和28.5公斤,肉类人均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蛋类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1949年到2008年,全国畜牧业产值由33.7亿元增加到20,58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2.4%上升到35.5%。
    截至2008年底,全国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已达6.91万个,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带动禽类饲养量113.4亿只。目前,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2008年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为3096家,行业综合销售利润率为3.6%。
    畜牧业的科技进步较快。生猪出栏时间由1978年的300天左右缩短到180天左右,肉鸡生长周期由65天缩短到42天,蛋鸡产蛋量由100多枚增加到260枚以上,奶牛单产由不到3000公斤提高到4500公斤,猪、牛、羊出栏率由62%、4.7%和23%提高到 137.6%、40.2%和89.4%,肉鸡配合饲料转化率由2.5∶1提高到1.8∶1,猪配合饲料转化率由4∶1提高到3∶1,蛋鸡配合饲料转化率由3∶1提高到2.4∶1。中国生猪、肉鸡、蛋鸡的料肉比分别为3.5:1、2.2:1、3.0:1,而发达国家分别为2.6:1、1.6:1、2.3:1。
    同时,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畜禽个体生产性能不高,牛平均体重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奶牛平均单产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45%。我国畜牧业分成三大类生产系统:放牧生产系统(主要在牧区生产) 、农牧结合系统(主要在农区生产) 和工厂化生产系统(主要在城市生产) 。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牛奶产量来自工厂化系统分别占9%、1%、2%、18%和20%。各类畜产品工厂化系统生产所占的比例均较低,说明畜牧业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我国畜牧业面临许多挑战:一是饲料资源缺乏。2006年我国养殖业转化粮食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6%,饲料粮以3%左右的速度递增,供应压力较大。主要蛋白质饲料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饲用鱼粉、大豆、合成氨基酸进口依存度分别为70%、70%和60%以上。我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但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天然草原产草量与20世纪60年代初比较,下降了30%~50%。
二是畜禽饲养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2004年、2005年的禽流感疫情给家禽业造成经济损失约为950亿元,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病使得养猪业损失近1000亿元。近两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成为养猪业的头号杀手。三是畜牧业环境污染日益突出。一些大型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简陋,治理手段落后,在畜禽粪便和废弃物的清理、收集、贮存、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利用等方面,没有配套措施。在养殖过程中,不少养殖户大剂量使用高铜、高砷及其他金属元素等添加剂,造成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含量超高,对土壤生态和种植产品产生严重污染。四是国际竞争力弱。我国畜产品在生产质量、环境标准、动物福利标准、区域化标准等方面达不到国际水平,尽管我国肉类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是出口量很小。2008年猪肉及其制品出口14.2万吨,占国内猪肉生产量3.1‰;鸡肉及其制品出口33.4万吨,占国内鸡肉生产量2.2%。五是牛、猪、鸡、鸭、羊等常规养殖品种基本上依赖国外进口,品种改良不彻底和饲养管理不规范是造成我国畜禽单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二) 猪肉出口情况
1、国内养猪业发展情况
    2008年猪肉产量4615万吨,比上一年增长7.6%,生猪年末存栏46,264万头,比上一年增长5.2%,生猪出栏60,960万头,比上一年增长7.9%。1980 年我国猪肉产量仅占世界猪肉产量的23%,2006年则上升至50.1%,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猪肉生产大国中,其余9个国家的产量之和不及我国的65%。
    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四川省为我国历年猪肉产量最大的省份,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猪肉供应全国。2007年我国猪肉产量前三位的省份分别为四川省、湖南省和河南省。
    我国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仍是小农式的分散经营,养猪方式仍以传统的农户散养为主,占全国饲养总量的70%~75%。分散养殖导致猪肉产品缺少相应的规范,质量控制难度大,饲养技术差,经济效益低。养殖户为追求稳产高产而忽视畜禽卫生质量,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缺乏提高肉品质量、打入国际市场的意识。同时,农户无法做到产、供、销一体化,造成市场竞争力低,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养猪业已基本实现生产流程工厂化、自动化,猪肉产品标准化,在流通和服务领域已自成体系,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管理。而我国养猪企业除大中型企业能运用现代的畜牧科技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生产管理外,大部分养猪场工艺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下,猪的单产水平较低。我国猪的出栏率为120%左右出栏率,先进国家为190%左右;我国猪的瘦肉率为55%左右,先进国家为65%以上。我国养猪存在着对畜禽疫病控制能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在疫病监测、诊断、预防、扑灭等环节上设施简陋、技术落后,直接经济损失比较严重。高密度的饲养方式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疫病在一些地区反复爆发、持续流行。我国养猪业对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同时生产猪肉的成本呈上升的趋势,养殖利润不断减少,打击了农户养猪的积极性。养猪成本中饲料成本约占70%,玉米和豆粕的价格曾经从2000元/吨涨到4000元/吨,使得养猪无利可图。
    2007年,政府用于扶持发展养猪生产的资金投入达到150余亿元,资金支持几乎覆盖养猪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母猪补贴、良种补贴、保险补贴、发展规模养殖补贴、治理养猪环境补贴、养猪大县补贴。养猪业的发展会耗费粮食、水、土地等资源,而我国的资源对生猪的承载量是有限的。据研究,1头母猪的资源消耗量是6个人消耗量的总和,1头肥猪的资源消耗量与排泄量是4个人的总和。因此,应根据我国的国情、资源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的增加与需求,制定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规划,稳定生猪存栏,提高出栏率。
2、猪肉国际贸易情况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7年全球猪肉消费量9551.4万吨。全球猪肉消费量前三位分别为中国、欧盟和美国。2007年全球猪肉产量9565.8万吨。全球猪肉产量前三位分别为中国、欧盟和美国。2007年全球猪肉进口量508.2万吨,全球猪肉进口量前三位分别为日本、俄罗斯和韩国。
    欧盟、美国、加拿大、巴西和中国是主要的猪肉出口国,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95%左右。欧、美、加生猪生产标准高,贸易地位不断上升,出口竞争力强,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巴西猪肉价廉物美,不断开拓除美欧以外的市场,尤其以开拓俄罗斯市场较为成功。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但由于质量安全水平方面的劣势,只能出口到一些卖价较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
    欧盟是世界上第二大猪肉生产地区、第一大猪肉出口国和进口地。丹麦、荷兰、比利时是欧盟内部三个主要猪肉出口国,猪肉自给率分别占500%、250%和200%以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受欧洲疯牛病、口蹄疫等动物疾病的负面影响,欧盟在世界猪肉出口中所占比重下降近10%,目前欧盟出口占世界总出口不足30%。欧盟猪肉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俄罗斯、日本、美国和一些东欧国家以及韩国。其中俄罗斯市场和日本市场出口量占欧盟猪肉总出口量的40%以上。美国也是欧盟重要的出口市场,占总出口量的7%~8%。欧盟出口市场日渐多元化,这得益于欧盟猪肉质量安全标准高于国际标准,但是从价格而言欧盟缺乏竞争优势。
    2006年,美国猪肉出口量占世界的25%,主要出口到日本、中国香港、墨西哥、俄罗斯和中国内地市场。美国猪肉的质量较好,而美元贬值提高了美国猪肉的出口竞争力,再加上国内饲料资源丰富,美国在世界猪肉市场是有力的竞争者。
    巴西在世界猪肉出口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2年巴西的猪肉出口量已占世界猪肉总出口量(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近16%。巴西猪肉的传统市场是中国香港和阿根廷,而2000年以来,巴西成功地开拓了俄罗斯市场。但由于口蹄疫的困扰,巴西猪肉无法出口到欧美和日本市场。
    猪肉出口国优势主要体现在猪群健康(用OIE无病区认证表示)、猪肉质量安全(用TTA表示)竞争力、猪肉生产成本三个方面。中国目前尚没有加入OIE,也没有得到OIE的无病区认可;猪肉的生产成本低于欧盟国家,但高于巴西、美国和加拿大,在猪肉质量管理控制上相比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总体看,中国在国际猪肉市场上处于弱势的竞争地位。
3、猪肉出口情况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近一半,猪肉是传统出口创汇商品,出口地比较集中。活猪出口主要在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冻猪肉的市场主要是俄罗斯和中国香港等地,猪肉加工品主要出口到日本和东盟国家。主要出口品种是冻猪肉和猪肉加工品,鲜猪肉出口很少。1996年以前,我国猪肉出口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值一直大于2.5,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从1997年开始RCA值急剧下降,到2006年该指标值已经不足0.5,说明我国猪肉变成了不具出口竞争力的产品。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出口活猪、猪肉及猪副产品8.7亿美元。其中出口活猪164.3万头,货值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46.4%;出口冻猪肉8.2万吨,货值2.8亿美元,同比减少38.5%和2.9%;出口猪肉制品5.8万吨,货值2.1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36.4%和24.4%。
    我国活猪主要供往香港及澳门,冻猪肉主要出口给香港、朝鲜、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及地区,猪肉制品主要出口给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及地区。目前中国正在努力开拓临近的东盟猪肉市场,这些国家对猪肉出口价格比较关注,因此开拓这些国家猪肉市场除质量安全保证外,主要靠价格优势。但对近邻的日本、韩国市场的猪肉出口量则取决于中国生猪疫病预防措施和猪肉加工的质量安全控制的水平。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韩国紧密相邻,具有地理区位和交通便利优势,东北又是中国的粮仓,玉米、豆类及青粗饲料十分丰富,猪肉生产成本低,而俄罗斯、韩国对优质猪肉需求增加,国内生产不能满足需求。只有达到国际标准,才能创造我国猪肉出口的国际通行证,这需要在建设我国猪肉出口基地、加强猪场的生猪疫病预防和控制、加强猪肉加工厂的质量卫生控制等方面付出很大的努力。
(三) 禽肉出口情况
1、禽肉国内生产情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猪肉的消费在整个肉类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由原来的85%以上下降到65%左右,而禽肉的份额从5%左右增加到目前的20%。世界上70%的国家禽肉的消费量都大于猪肉,主要原因是:首先,禽肉的饲料转换率高,料肉比为2:1左右,而猪肉为3.5~4:1。在饲料成本提高的情况下,禽肉比猪肉更有成本优势。如果家禽养殖业能够开发非常规原料和副产品在家禽饲料中的使用,减少对玉米和豆粕等的依赖,禽肉的竞争力将更强。第二,禽肉的健康价值高,属于高蛋白、高营养和低胆固醇的肉类。从健康价值来说,鸡肉比猪肉和牛肉都好。第三,禽肉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小。大型养猪场粪便的处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鸡的粪便处理就要容易的多。第四是生长周期短,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快,可以比较容易地调整生产规模。
    2007 年末我国家禽出栏量为114 亿只,家禽存栏量为56 亿只。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中国禽肉产量1576万吨,其中鸡肉制品产量1070万吨,分别占世界家禽总产量8529万吨及鸡肉制品总产量7306万吨的18.5%和14.6%。在中国,鸡肉制品是最主要的禽肉品种,产量远远高于鸭肉、鹅肉和其他特种禽肉,2006年鸡肉制品产量占所有禽肉产量的67.9% 我国肉鸡业虽然近年发展比较快,但是禽肉人均年消费量还比较低,禽肉产量占肉类总量的18.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规模化生产的白羽肉鸡多为外国品种,鸡肉品质和适口性均不如我国地方品种。在美国肉鸡市场,普通肉鸡(2.0公斤) 价格为2~3美元,而我国的乌骨丝毛鸡(约1.0公斤) 价格为10美元,并且供不应求。这表明国际上鸡肉市场的发展已经从产量转向对肉质的需求。
    几千年以来,我国鸡的养殖一直是散养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鸡肉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现在我国出口的鸡肉制品全部来自现代化管理的鸡肉制品加工厂。家禽业已经成为畜牧业中产业化发展最完备的行业。我国家禽养殖在全国分布广泛,年家禽出栏量10亿只以上的省份为山东和广东,山东的家禽生产主要以白羽鸡为主,广东的家禽生产主要是黄羽鸡。但我国生产的家禽产品,在内在质量、品种和包装等方面急需改进。尤其是超剂量使用预防药物和微量元素导致的药物、重金属残留等问题。国内消费者宁愿花大价钱购买土鸡、柴鸡蛋,也不愿意买价格便宜的肉鸡和规模饲养生产的鸡蛋。而国际市场对于禽肉的质量标准就更高,没有稳定的质量以及疫情控制能力,就无法打开出口市场。
2、禽肉出口概况
    美国仍然是最大的鸡肉生产国,2007年产量达1700万吨,中国、巴西紧跟其后,为1100万吨左右,欧盟为800万吨,与以往持平。这四个国家禽肉产量占世界肉鸡市场73%,其中美国占据27%,欧盟份额从14%下降到12.5%。巴西有大量的可耕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巴西很少受到饲料价格上涨的冲击,这样就提高了巴西禽肉的国际竞争力。2007年,全球禽肉贸易量达到820万吨,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和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前5位鸡肉进口国,占据了全球鸡肉进口量的50%。尽管中国也出口部分鸡肉产品,但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鸡肉进口量超过出口量,从而变成净进口国。世界禽肉出口国主要有巴西、美国、法国、荷兰、中国、泰国等,其中巴西和美国年出口量均在200万吨以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出口国。
    2008年我国禽肉出口33.4万吨,出口金额9.5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17.9%和7.2%。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禽肉出口以美元为结算货币,2008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继续升值,尽管禽肉出口企业与国外客户就此谈判希望提高价格,但价格增长幅度有限,导致出口利润趋薄,出口量有所萎缩。其次,国内劳动力、能源、油料等都处于价格上升阶段,导致家禽饲养、加工、运输等成本都大幅提高。第三,国内肉品价格上涨,出口相对于内销的优势已经逐渐缩小,部分时段,部分产品的利润甚至内销更具优势,也进一步打击了企业出口的积极性。第四,进口国检验检疫更加严格,尤其是日本实施批批检验呋喃它酮和呋喃唑酮,使企业通关时间加长,出口量进一步萎缩。综合以上因素,我国禽肉出口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在出口市场方面,中国禽肉出口面临市场狭窄,依存度大的问题,尤其是禽肉熟制品,90%以上出口到日本市场,另外韩国、南非、巴林及我国香港、澳门也有少量出口,而禽肉冻品80%以上出口到我国香港。
3、当前禽肉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禽肉产品出口仍面临着对日本市场依存度偏高的问题,这也造成了我国禽肉出口的重大隐患,如果日本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将影响全局。2004年4月,禽肉熟制品成功恢复对日出口,五年来虽然有禽流感等疫情,但对日禽肉熟制品35家注册工厂无一发生疫情,对日出口并没有受到影响,但2008年5月9日和5月28日,日本厚生省连续发布对中国产鸡肉及其制品实施呋喃它酮和呋喃唑酮命令检查。至今已有13家企业的16批产品分别被检出呋喃它酮和呋喃唑酮超标。
    欧盟对我禽肉封关已达12年,2008年终见曙光。欧方表示中国禽肉熟制品输欧已经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只要中国提供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毒株即可,2008年6月初,中方按照欧方的要求已经将毒株运抵欧盟,至此禽肉熟制品输欧已经进入名单推荐等具体操作环节,中国禽肉输欧指日可待。
    关于禽肉输美问题,自2004年4月正式向美方提出优先解决熟制禽肉输美问题以来,我方不断加大对美工作力度,先后4次接待美方考察,2次派员赴美协助完成体系评估工作,促使美方于2005年4月正式认可中国熟制禽肉卫生管理体系的等效性。美方允许中国使用美方批准的原料加工熟制禽肉输美法案于2006年5月24日生效,但这对中国禽肉产业界缺乏实际意义,至今未能开展实质性贸易。在技术谈判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情况下,2007年8月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2008财年农业拨款法,其中的733条款禁止使用联邦资金“制定或实施”允许中国熟制禽肉产品输美的规定。并且于2007年12月26日,由总统布什签署了该法案,得到生效。这是典型的贸易保护做法,严重违背了WTO的基本原则,是对国际贸易规则的蔑视和嘲弄,在国际贸易中制造了恶劣的先例。另外,中东尤其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也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帮助行业积极交涉,促进其对我禽肉产品开关。
(四) 乳制品出口情况
1、国内外乳业情况
    2007年中国奶类总产量3633.4万吨,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美国;比1978年的97.1万吨增长了36.4倍,年递增率为13.3%,分别比肉、蛋高5.3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其中牛奶产3525.2万吨,比1978年的88.3万吨增长了38.9倍,年递增率达到13.6%。2007年我乳制品产量1787万吨,其中液态奶1441万吨,干乳制品300多万吨;加工企业1600多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700多家,乳制品总产值达1348.8亿元,占前4名乳企的市场销售份额占到45%。
    2008年全国奶牛存栏1331万头,同比上升8.6%,奶产量3651万吨,同比增长3.6%。受“三鹿奶粉事件”影响,加工企业乳品销售仅恢复到正常水平70%~80%,国产奶粉大量积压,部分地区出现拒收和倒奶甚至杀牛的现象,原料奶价格最低收购价比最高收购价下跌35%。我国肉蛋消费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唯独乳品人均消费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乳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乳业是节粮型畜牧业,生产1公斤牛奶只需0.5公斤精饲料,而生产1公斤猪肉、鸡肉分别需要4公斤、2.5公斤精饲料。世界几个主要奶业大国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尤其是奶业生产离不开的耕地与草地资源。澳大利亚、中国、巴西与美国的草地资源在绝对量上都比较丰富,欧盟国家的草地资源有限。从相对量上衡量,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草地资源是最丰富的,每千头奶牛占有草地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几十倍。德国与荷兰草地资源相对稀缺,但它们的奶业非常发达,初级要素在奶业发展中不是决定性因素。
    从RCA指数看,欧盟和大洋洲国家奶业国际竞争力很强,北美洲的奶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亚洲国家的奶业国际竞争力较弱,中国奶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就要素禀赋而言,大洋洲国家发展奶业的初级要素条件最优越;就国内需求而言,欧盟国家的国内奶制品市场需求大;就产业链而言,欧美、大洋洲国家的奶业相关产业比较发达;中国的乳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竞争力较弱。
 
2、乳制品出口情况
    2008年我国出口乳制品12.1万吨,比上年下降10.4%,价值3亿美元,增长24.5%;出口平均价格2501美元/吨,上涨39%。2008年我国出口奶粉6.4万吨,增长2.9%,占同期我国乳制品出口总量的52.9%;牛奶出口3011.9万美元,占奶制品出口总额9.4%;冰激凌出口1684.4万美元,占奶制品出口总额5%。此外出口品种还有乳清、酸奶等。我乳制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委内瑞拉、台湾、香港、泰国、尼日利亚。2002-2008年我乳制品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5%。
    2008年9月份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使我国乳制品行业遭受重大打击,包括日本、台湾省、孟加拉国、越南、坦桑尼亚等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开始全面或部分禁止我国乳制品进口。另外,欧盟和美国也采取行动限制我国的乳制品进口,直接导致自10月份起我国乳制品出口骤降。
    国际乳品贸易量仅占世界乳品总产量很小一部分,一般仅为6%,而推动贸易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国对牛奶补贴政策的改变。牛奶产业本身也是一个风险很高的产业,且对资源的依赖性强,生产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据国际专家研究,国际乳制品市场主要出口国家乳制品的供给不能满足未来需求。全球乳品贸易在未来10年将增加 14%,其供给缺口达224万吨。目前世界乳制品总产量增幅低于1%,因此在贸易量增长的同时,价格将呈上升趋势。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正对乳制品贸易造成负面的影响。发达国家充分利用WTO允许的一切手段扶持乳业,如价格干预、供给配额、消费者补贴、投入补贴、差额支付、关税壁垒、出口补贴、动植物等方面的政策保护。2008年我乳制品对欧盟出口6.5万美元,主要品种是黄油(出口6.3万美元) ;欧盟对乳制品进口关税高达264%,是我难以对欧盟扩大乳制品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奶的平均关税是100%左右,其中美加150%、巴西和南美75%;而中国鲜奶15%,奶粉10%。
(五) 肠衣出口情况
1、肠衣生产情况
    中国产肠衣主要包括猪肠衣和羊肠衣两大类,肠衣原料的产地遍及全国各地。肠衣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涉及生产、制盐、运输、包装材料、辅料、出口等环节的就业人口约100万人,其中还不包括饲养猪、牛、羊的农民。肠衣出口对于降低农民养殖成本、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国是生猪生产大国,每年的生猪出栏头数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1996年,中国生猪出栏头数为41,225.2万头,到2006年已增至68,050.4万头,年均增长量在2000万头以上。我国猪肠衣原料的主要产地为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省,东北各省、西北的新疆次之。从我国生猪饲养情况来看,年饲养量在2000万头以上的省份有13个,其中四川、湖南、河南、河北、山东五省份的饲养量超过4000万头。四川省是我国最大的生猪饲养省份,2006年饲养量达到7471.4万头,也是我国猪肠衣原料的最大产地。我国饲养的羊主要分为山羊和绵羊两大类,从统计数据来看,山羊和绵羊的饲养量基本相当,绵羊饲养量略低于山羊饲养量。由于绵羊肠衣组织外观呈环状横纹,灌水膨胀后呈直筒型,韧性好,而山羊肠衣组织外观呈网状纹,灌水膨胀后呈弯曲形,脆而且容易破裂,因此我国产羊肠衣以绵羊肠衣为主,山羊肠衣产量较少。
    我国羊肠衣原料的主要产地为西北和华北、华东各省,中南各省、东北、西南各省次之。羊的主产区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其中绵羊主产区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河北、甘肃和西藏。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最大的肠衣出口国,曾占到世界肠衣出口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加入到肠衣生产和加工的行列以及国内肠衣消费量的增加,我国衣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逐年下降。据统计,2006年世界肠衣出口金额约为26亿美元,其中中国肠衣出口金额为5.47亿美元,约占世界肠衣出口量的20%,但中国仍是世界最重要的肠衣贸易国。
2、肠衣贸易情况
    2008年,我国肠衣出口量67.6万吨,同比减少1.7%;出口金额为8.4亿美元,同比增长47%。其中,猪肠衣出口约占全部出口金额的60%,羊肠衣出口约占全部肠衣出口金额的40%,其他动物肠衣出口所占比重很小。2008年猪肠衣出口金额为5.7亿美元,同比增长65.4%;盐渍绵羊肠衣出口金额为2.3亿美元,同比增长16.4%;盐渍山羊肠衣出口金额为1880.8万美元,同比增长27.5%。
    中国肠衣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尽管企业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力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但是从出口情况来看,传统出口市场仍占据主要地位。德国、波兰、美国仍是中国前三大出口市场。2008年,中国对德出口肠衣金额为2.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金额的28.6%;对波兰出口金额为1.5亿美元,约占全部出口金额的17.9%;对美出口金额为1.2亿美元,约占全部出口金额的14.3%。
3、国际市场行情
    2007年,世界肠衣出口总金额为24.5亿美元,主要出口国包括美国、中国、德国、巴西和荷兰。中国肠衣出口金额为5.7亿美元,占世界肠衣出口金额的23.4%,美国出口金额为5.9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4.1%。美国首次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肠衣出口国。
   2007年,世界各主要肠衣出口国出口金额均呈增长态势,其中美国肠衣出口金额为5.91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巴西肠衣出口也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增长至2.08亿美元,增幅达 56.4%;荷兰2007年增长至2.07亿美元,同比增长33.5%。
   2007年,世界进口肠衣金额为16.49亿美元,主要进口国包括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和美国。其中德国肠衣进口金额为4.24亿美元,占世界进口总额的25.7%,是最大的肠衣进口国。
4、国际贸易壁垒情况
    肠衣作为香肠的外包装,在香肠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与其他食品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随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各国的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增加,肠衣不可避免地被卷
入其中。
    2002年初,欧盟以中国动物源性产品中氯霉素超标问题,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产品,在欧盟最初宣布禁止进口我动物源性产品时,肠衣暂时未在被禁之列。后欧盟以在我四川、河北两家企业的出口肠衣中发现氯霉素残留为由,于2月26日宣布对我出口的猪肠衣启动快速预警机制,并发布正式通告,要求各成员国严格检查来自中国的猪肠衣是否含有氯霉素。同年6月14日,欧盟在宣布对部分动物源性商品解禁时,又以在中国出口肠衣中检出氯霉素为由,决定对我出口肠衣实行20%的任意抽检,这一措施执行到9月30日。但是临近截至日期,欧盟在我出口肠衣中又发现有氯霉素和硝基呋喃残留,于是决定将这一期限推迟到同年12月31日,肠衣在对欧盟出口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肠衣分会理事会为此多次组团赴欧盟各国进行民间交涉、游说,并得到了欧盟肠衣协会以及德国肠衣协会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肠衣分会组织会员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溯源体系建设,治理药残超标问题。经过努力,我肠衣出口内外部环境得到改善,产品质量逐步得以提高,2004年8月,欧盟最终取消了对肠衣的20%抽检。
    2008年2月份,受日本“饺子事件”影响,中日食品贸易陷入低谷,中日肠衣贸易也因此受到影响。中国肠衣占日本肠衣进口量的70%,若停止进口中国肠衣,会对日本肠衣消费产生较大影响。由于中日肠衣贸易四十余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中国肠衣在日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经食土商会与日本羊肠输入组合的共同努力,2008年4月,中日肠衣贸易得以恢复正常。
5、肠衣出口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影响日益严重。
    虽然贸易自由化是大势所趋,但是从国际贸易的现状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仍然盛行。各国纷纷实行技术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产业,限制进口。目前,欧盟规定肠衣中氯霉素、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不得检出,否则予以退回或销毁。日本也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 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并执行新的残留限量标准。与日本原有标准相比,新标准对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的要求更加全面、系统和严格。如果日本对进口食品全部按照“肯定列表制度”中所列检测标准执行,那么肠衣对日出口无疑要受到很大影响。
(2) 国内生猪、羊养殖未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导致肠衣原料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国内畜牧业养殖多种方式并存,既有大规模的专业化养殖场,也有以农户为主的小规模养殖。对于专业化的养殖场,肠衣原料质量比较容易控制,但是对于分散于农户中的原料质量则较难控制,肠衣药残问题成为困扰企业出口的首要问题。目前虽然部分肠衣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养殖场,实现了从源头控制药残,但是大部分肠衣企业仍在走原料收购的老路,肠衣药残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除此之外,国内检验检疫部门对肠衣出口执行的药残检验标准非常严格,有些项目甚至严于进口国的要求,企业在出口过程中普遍感觉压力很大,但是药残问题是个长期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六) 羊绒出口情况
1、生产情况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羊绒大国,原绒产量占世界原绒产量的75%以上,世界上超过90%的羊绒原料在中国完成初加工处理,中国羊绒及制品加工数量世界第一、生产能力世界第一、出口量世界第一,世界羊绒消费市场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商品产自中国。近十年来,世界原绒产量稳定在16,000吨左右,中国平均每年约生产原绒12,000吨,蒙古产3000吨,俄罗斯、伊朗和中西亚国家产1500多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人工选择,中国羊绒的品质明显占优。而国外的羊绒大多以青紫绒为主,细度、光泽普遍较差。
    中国高品质羊绒的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宁夏、内蒙古、新疆等地,青海、甘肃、辽宁等地区也有出产,主要生产长度34~-42MM以上的白无毛绒,是针织服装的主要原料,也是羊绒原料中的上品;中国中部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生产22~-32MM的无毛绒,适合制作粗纺梭织产品。此外,西藏出产长度为34MM的紫绒,其手感好,颜色纯正,尽管产量不多,但较受市场欢迎。
    2007年中国原绒产量仍维持在12,000吨左右。同时,由于蒙古的羊绒大量进入中国进行加工,2007年中国无毛绒的实际产量达到6000吨。
2、羊绒加工情况
    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中国已形成了完整的羊绒产业体系,在世界羊绒产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除国内所产羊绒全部在国内加工外,我国每年从蒙古等国进口的3000吨羊绒也在中国进行分梳加工,中国的2000多家羊绒企业实际控制了全球93%的羊绒原料。除此之外,中国每年屠宰绒山羊形成的皮剪绒高达3000多吨,蒙古的山羊皮也全部由中国企业进行加工。中国羊绒实际分梳量达到20,000吨原绒的水平,分梳能力是资源总量的2倍以上。
    随着国际制造业的结构调整,羊绒深加工产业不断向中国境内转移,中国羊绒出口结构已从原料为主快速向羊绒制品转变,已完成羊绒原料大国向羊绒制品大国的转变。中国有近千家规模不一的羊绒深加工企业,羊绒衫年生产能力已经超过4000万件,生产的羊绒制品包括羊绒衫、围巾、披肩等。
    深加工企业大都集中在内蒙古、宁夏、新疆、河北等北方主产区,形成鄂尔多斯、鹿王、雪莲、天山等四大品牌企业。但伴随中国羊绒制品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品牌优势的不断显现,近年来羊绒深加工产业有向南方发展的趋势,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也逐步出现许多新兴品牌企业。
3、羊绒出口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羊绒、无毛绒和羊绒衫及制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2008年中国出口羊绒及无毛绒2421.1吨,金额为2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21.3%和20.4%。中国羊绒和无毛绒的出口已经连续多年维持在3000吨以上,占世界羊绒出口的一半左右。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羊绒深加工能力的增强,羊绒及无毛绒出口有逐步递减趋势。2007年中国出口羊绒衫2037万件,金额6.23亿美元;出口羊绒围巾4.17亿美元;羊绒纱线2.41亿美元。无论羊绒原料还是制品,我国羊绒在国际市场均占有绝对份额,故分析我国羊绒出口走向即可对国际羊绒市场有个大致了解。2008年我国羊绒出口前5个国家和地区依次为:意大利、英国、日本、中国香港、韩国,我国对这5个目的国(地区) 的羊绒出口金额为1.93亿美元,占同期我羊绒及无毛绒全部出口金额的98.5%。
   境外羊绒加工地区比较集中,意大利是除中国以外全球最大的羊绒加工国家,主要生产高档次羊绒制品。2008年我对意大利出口羊绒及无毛绒达到1.5亿美元,占我羊绒及无毛绒出口总额的78.9%。意大利的比耶拉、普拉脱聚集了诸多羊绒深加工企业,成为世界著名的高档羊绒产品加工区。
    全球羊绒制品消费则较为广泛,基于羊绒稀缺、高档、舒适等特征,羊绒在各类纺织商品中是比较昂贵的。羊绒制品主要消费市场在美欧等发达国家,2007我国羊绒制品出口前10位的市场分别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英国、意大利、德国、马达加斯加、法国、加拿大、韩国。我对前10个国家出口羊绒制品达10.8亿美元,占我羊绒制品出口总额的82%。美国是我最大的羊绒制品出口市场,2007年出口金额为3.73亿美元,占我羊绒制品出口总额的28%。
4、贸易中的主要问题
    羊绒是资源性商品,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绒山羊不可能过度饲养,因此羊绒产业的发展只能着眼于羊绒价值的提升。羊绒素有“软黄金”和“纤维钻石”的美誉,其作为高档纺织原料的价值尚未在羊绒制品上得以充分体现。其原因是:一是品牌优势远未形成,产品附加值亟待提高。相当一部分中国羊绒产品目前还在国际低端市场徘徊,高端市场虽不乏中国制造的羊绒制品,但鲜见中国品牌。我出口的羊绒制品大部分以“贴牌生产”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真正挂中国品牌的不及20%。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出口价格透明等内外部因素,出口贴牌产品已经不可能获得理想的利润空间。二是销售渠道缺乏,方式简单,产业链条迫切需要向下游延伸。目前,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基本上由外国人掌控,中国企业很少有自主的销售渠道,产品价值难以由中国企业实现。三是羊绒制品高端技术普及面小,企业创新能力弱。大部分企业的经营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方面,产品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新品开发周期长,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四是羊绒制品款式过于单一,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上述问题的存在必然导致中国羊绒企业议价能力弱,出口商无主动权,定价权很大程度上由外商操控。目前,国际羊绒业基本上仍由发达国家控制,中国企业难以摆脱被动的局面。同时,中国还缺少为国外客商认可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机构,羊绒产品出口出现质量问题时中国企业经常处于弱势地位。
(七) 蜂蜜出口情况
    我国是世界蜂蜜主要生产和出口国。目前,我国年产蜂蜜20万吨左右,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年出口蜂蜜6~10万吨,年均创汇约1亿美元,占世界蜂蜜年贸易量(23万吨左右)的40%。主销市场为日本、欧盟、美国。
1、生产情况
    我国是世界蜂蜜主产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养蜂业稳步发展。目前,全世界人工饲养5000余万群蜜蜂,分布在五大洲128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世界蜂蜜总产量为96万吨,90年代为110万吨,21世纪为120~140万吨。2005年蜂蜜产量在5万吨以上的国家有中国、阿根廷、土耳其、美国、印度、俄罗斯和墨西哥。
2、蜂蜜出口情况
    我国蜂蜜出口量多年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受欧盟禁运、美国反倾销、内销市场需求增加和阿根廷扩大蜂群数量等因素影响,2005-2007年我国出口量均次于阿根廷,居世界第二。2008年蜂蜜出口量为8.5万吨,同比增长31.9%;蜂蜜出口额为1.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近年来,我国蜂蜜出口数量呈跌宕起伏态势。受2002年初欧盟禁令影响,2002年我蜂蜜出口锐降至谷底,仅为7.6万吨,同比减少28%。自2003年开始,出口数量缓慢回升,达到8.4万吨;2004年出口数量再次小幅降至8.1万吨,同比减少3%。2005年数量有所回升,达8.8万吨。受减产、新国标实施后出口货源紧张、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等因素影响,2006年出口数量同比下降8%至8.1万吨。受日本国内掺假事件、美国、日本等主销市场“中国制造”风波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2007年出口数量再次同比下降21%至6.4万吨,出口额也下降至9462万美元,同比减少10%。2 0 0 8年我国蜂蜜出口在恶劣的环境下再创辉煌。一是创汇创历史最好水平,超过14,710万美元,较上次最好纪录即1996年出口11,100万美元增加33%。二是出口平均单价升至历史最好水平,较2007年的原最好水平提升了18%。另外可喜的是对欧盟出口实现突破性增长,年出口数量创2004年欧盟解禁以来的最好水平,达26,727吨,同比增长164%。
    尽管2008年蜂蜜出口成绩较好,但成绩下隐藏的大小问题仍很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全球经济危机将导致我国蜂蜜主销市场消费低迷,对我蜂蜜出口造成直接影响;干旱对蜜源植物生长、蜂群群势和蜂产品生产造成潜在影响;蜂蜜内外销标准不一;兽药生产和销售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但蜂蜜属刚性需求较强的商品,受金融危机影响有限。我国蜂蜜的品质、价格已为主销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客观形成的买卖关系、贸易体系难以改变。蜂蜜出口行业在不断进步,溯源体系不断完善,行业应对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提供的溯源体系、品牌建设等各项政策支持逐步到位。
    蜂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其实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不必讳言,我国蜂业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现象,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国外需求减弱,我国企业订单减少,同时还要消化因原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库存增加带来的成本提高。只有通过相关标准的制订和实施,通过全行业的自觉行为,才能推动这一进程的加快。
3、国际市场情况
    中国是日本最主要的供货方,阿根廷、加拿大、新西兰、匈牙利和美国也有较为稳定的供货。缅甸、越南作为新兴出口方,2007年对日出口蜂蜜为422吨和363吨,分别列第3位和第5位。
    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07年日本自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蜂蜜37,887吨,同比减少5.46%。其中,进口我国蜂蜜34,030吨,占总进口量的90%。鉴于中国产蜂蜜及其制品分别于2007年4月5日和9月25日两次发生违反事例,同年9月28日日本厚生省向各检疫所下发了自即日起对中国产蜂蜜及其制品实行氯霉素命令检查的通知。据美国蜂蜜委员会统计,2006年对美国出口蜂蜜按数量排序前七名国家为:阿根廷(27%) 、中国(23%) 、越南、印度、加拿大、巴西、泰国。阿根廷生产的蜂蜜绝大部分用于出口。2006年,阿根廷对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蜂蜜超过10万吨,出口国别中,德国居首,美国次之。
4、贸易壁垒情况
    美国是对我蜂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最为严重的市场。1991年以来,美国蜂农组织不断以“市场干扰”、“倾销”为由对我蜂蜜数次发起反市场干扰和反倾销指控。为维持对美蜂蜜出口的市场份额,部分企业参加了新出口商复审以及年度行政复审,以期获得较低的复审税率,但受美国反倾销歧视政策影响,我蜂蜜应诉企业在复审时取得的税率一直不甚理想。
    2006年以来,我蜂蜜企业联合委托律师,采取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为我蜂蜜有效突破反倾销的壁垒寻找出路。
来源: 摘自商务部《200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 》